由上图可知,步长与步频相互影响和制约的调节变量为运动员的腿长、触地角度 ( 腾起角度和着地角度)和驱动力量,即在运动能力既定的情况下,腿长、触地角度和驱动力量的改变必然会使步长和步频之间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因此,在短跑训练实践中,若想在不降低步频的前提下增加步长,必须增加腿部力量,即在相同的触地时间内产生更大的动作冲量;若想在不降低步长的同时增加步频,同样需要腿部力量的增加,即在更短触地时间内产生相同的动作冲量。
综上所述,从动力学的视角对步长和步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清步长与步频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也为步长和步频的训练及其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步长和步频的合理比例分析
步长与步频及其比例的评价标准是短跑训练实践的重要指南。运动员的腿长、驱动力量和触地角度会让步长与步频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以上三者可作为制定步长与步频比例合理性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以腿长为例:
运动员的下肢越长,步长越大,但下 肢越长,转动惯量也越大,角速度就会越小,步频越慢,反之亦然。可见,下肢长度是影响运动员步长与步频及其比例的重要参数。
1971年,Hoffman等人对56名优秀运动员的步长和步频间的线性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 “理想步长=平均步长/身高≥1.14,理想步频=平均步频×身高≥8.1”的评价标准。该公式不仅充分考虑了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而且还可以与时俱进地反映出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步长指数与步频指数,因此,自提出以来就成为了短跑训练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步长和步频 计算公式。值得注意的是,该评价指标主要适用于高水平短跑运动员,而对青少年运动员或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参考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