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军运会为期10天,共设置了射击、游泳、田径、篮球等27个大项、329个小项,来自109个国家的9308名军人报名参加,是世界军人运动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员最多、影响力最广的一次运动会。
武汉作为此次军运会的承办地,不仅集中新建、改造了27个竞赛项目所需的全部比赛场地和场馆,还在军运会历史上首次集中新建了运动员村——该运动员村位于江夏区黄家湖畔,占地面积为321.53亩,总建筑面积55.8万平方米,一次性解决了所有运动员的衣食住行问题。
毫无疑问,第七届军运会极其成功,这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武汉这座城市的体育基因。但事实上,武汉这“台上的一分钟”,背后积的是千日之功。
早在2011-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武汉就开始持续实施全民健身“三边”工程。所谓“三边”工程,即规划和完善群众健身活动身边的场地、群众健身活动身边的组织和群众健身活动身边的活动。
在“三边”工程的带动下,十二五期间武汉全市体育健身场地达到22000个,体育场地总面积达到1460.24万平方米。
全市体育单项运动协会发展到32个,90%以上的街道和乡镇建立了文体站或文体服务中心,市民身边的“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了28494人。
每年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000余项次,市级体育单项运动协会每年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百余场次,每两年举办一届武汉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武汉市运动会。
在不懈努力之下,武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达到了358.4万人,这为武汉的体育产业发展和赛事承办提供了蓬勃生机和厚实的土壤。
与此同时,武汉彻底释放了自己的体育城市基因。先后承办了武汉网球公开赛、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国际风筝邀请赛、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足球锦标赛、亚洲男女篮球锦标赛、亚洲田径锦标赛、亚洲羽毛球锦标赛、东亚杯足球赛等一系列大型赛事。
无论是承办数量还是比赛规模,武汉都已经直追北上广深,在国家中部当仁不让的位居第一。正是在如此千锤百炼之下,武汉才最终一举拿下了第七届军运会的承办权。
“体育之年”:
众多赛事蓬勃开展
2019年可谓是武汉的“体育之年”——这个称号,可不是只靠一个军运会得来的。
2019年4月,2018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评选结果出了公示。在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评选中,武汉有4家体育产业上榜。同时武汉是湖北唯一入选体育产业“国家队”的城市,也是中部入选体育产业“国家队”项目最多的城市。
其中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最为瞩目,被命名为武汉经开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并于2019年8月底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授牌。
“武汉,是一座对体育热情似火的城市。”在2019年亚洲羽毛球锦标赛上,参会运动员们在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武汉体育中心感叹道。
这项亚洲顶级赛事,已连续5年在武汉举办。在其57年的历史中,武汉是举办次数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马来西亚的吉隆坡。
近年来,武汉体育中心国内国际顶级赛事云集。足球世界杯预选赛、男篮世界杯、亚洲羽毛球锦标赛、跳水世界锦标赛、世界飞行者大会、航空锦标赛等等都在华中地区这座最顶级的体育场馆里举办。
武汉体育中心不过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个缩影,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蓬勃生机正映射出了整个武汉近年来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
武汉网球公开赛、“汉马”武汉马拉松、“水马”武汉水上马拉松、“赛马”武汉国际赛马节、“天马”世界飞行者大会、“铁马”中国汽摩运动大会,这“五马奔腾”,让武汉体育赛事近年来渐成品牌。
武汉每年申办和承办15次以上的国际性、洲际性、全国性体育大赛;体育健身场地2.2万个,形成了身边的“15分钟健身圈”;全年各种全民健身活动1000余项次……
这些赛事,无不诉说着在疫情来临之前,武汉体育产业的繁荣。
后记:
作为线下属性极强的产业,体育赛事受到冲击是意料之中,此前“互联网+体育”也报道过关于疫情对职业赛事和大众赛事的影响。不过,武汉人一直以来以“脾气硬”和“乐观”著称,他们以及当地诸多赛事产业公司,势必能够想出办法,共度难关。
而且,此次疫情之后,人们对体育产业的关注度势必进一步提高。武汉当地人,将是未来武汉赛事发展的主力军。
此外,武汉是世界上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之一。体育,素来与年轻人挂钩。待到疫情结束,武汉当地和诸多外地返汉的大学生,也会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最后,借助武汉的交通便利,“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武汉赛事产业和体育产业,势必会迎来复苏,甚至强力反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